我在伊朗生活了两个月,说几句没人敢说的真话
去伊朗之前,我对这个国家的印象完全来自于新闻报道——神权政治、经济制裁、女性地位低下、反美情绪高涨。
真正在德黑兰生活了两个月后,我才发现自己对"中东"这个概念的理解有多么片面。
第一次真正震撼到我的,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问路经历。
01 一次问路改变的认知
那是我到伊朗的第二天,德黑兰的地铁系统让我完全摸不着头脑。站在地铁站里,我拿着手机地图一脸迷茫,完全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。
一个戴着头巾的年轻女孩注意到了我的困惑,主动走过来用流利的英语问:"你需要帮助吗?"
我告诉她我要去大巴扎,她不仅详细地给我指了路,还掏出自己的手机,下载了一个离线翻译APP,把路线翻译成中文写给我看。
"你是中国人?"当她得知我的国籍后,眼睛立刻亮了起来,"我正在学中文!我可以用中文和你聊几句吗?"
接下来的十分钟,这个叫法蒂玛的女孩用磕磕绊绊但非常认真的中文告诉我,她是德黑兰大学工程系的学生,正在准备申请中国的研究生项目。她说中国的科技发展让她很向往,特别是在新能源领域。
"我们伊朗年轻人都很想了解外面的世界,"她切换回英语,"媒体上的报道往往只展示了一面,真实的伊朗其实很不一样。"
临别时,她坚持要加我的微信,说如果我在德黑兰遇到任何困难都可以联系她。
站在地铁里,我开始重新思考什么叫刻板印象。在来之前,我以为伊朗女性都是沉默寡言、地位低下的。但法蒂玛告诉我,真实的伊朗女性不仅接受高等教育,还积极参与社会生活,对科技和未来充满热情。
02 在餐厅里的意外发现
如果说问路只是让我对伊朗女性有了新认识,那么在餐厅的经历则完全颠覆了我对伊朗社会的想象。
那天晚上,我一个人在伊玛目广场附近找了家传统伊朗餐厅。餐厅不大,但装修很精致,到处都是精美的波斯地毯和手工艺品。
点餐时,服务员是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,叫阿里。他的英语说得很好,当得知我是中国人后,竟然开始用中文和我交流。
"你的中文是在哪里学的?"我惊讶地问。
"网上啊,"阿里很自然地说,"我们这一代年轻人,基本上都会想办法学外语,了解外面的世界。中文现在很热门,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快。"
更让我意外的是,餐厅里的年轻人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,而且都在熟练地使用各种APP。我以为在制裁环境下,伊朗的科技生活会很落后。
他给我看了他的手机,里面装满了各种APP,有些我甚至都没见过。他还告诉我,伊朗的IT产业发展很快,很多年轻人都在学编程,希望能开发出自己的软件产品。
"制裁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困难,"阿里说,"但这也逼着我们变得更加自立和创新。你知道吗,伊朗现在是中东地区最大的汽车生产国,我们的制药工业也很发达。"
吃饭的过程中,阿里不断地和我分享他对中国的了解。他知道中国的高铁、移动支付、电商发展,甚至还问我关于中国新疆的真实情况。
"西方媒体说了很多关于新疆的负面报道,"他说,"但我们更愿意相信中国朋友的亲身经历。毕竟,我们自己也经常被西方媒体歪曲报道。"
03 一堂让我汗颜的数学课
在德黑兰的第三周,我有机会参观了当地一所重点中学。这次经历让我对伊朗的教育水平有了全新的认识。
校长是一位50多岁的女性,叫纳斯琳博士。她用流利的英语给我介绍学校情况,提到这所学校的理科成绩在全国排名前十,每年都有学生被欧美顶尖大学录取。
"我可以旁听一节课吗?"我好奇地问。
纳斯琳博士安排我听了一堂高二的数学课。走进教室的那一刻,我被震撼了——黑板上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推导过程,完全超出了我对高中数学的认知。
数学老师是一个30多岁的男性,叫雷扎。他正在讲解高等微积分的内容,而这在中国通常是大学二年级才会接触的知识。
更让我惊讶的是,学生们的参与度极高。他们不仅能跟上老师的思路,还能主动提出问题,进行深入的讨论。有几个学生提出的问题,甚至让我这个工科研究生都感到有挑战性。
下课后,我和几个学生聊天,发现他们对数学和科学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。一个叫萨拉的女学生告诉我,她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天体物理学家,正在准备申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。
"伊朗的基础教育,特别是数理化,一直都很强,"雷扎老师解释道,"我们有着古老的数学传统,从古代的奥马尔·海亚姆到现代,伊朗一直在数学领域有所贡献。"
他还告诉我,伊朗的工程师密度是世界最高的国家之一,每年有大量的理工科毕业生。虽然由于制裁,很多优秀人才选择出国发展,但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伊朗教育的质量。
这次参观让我重新思考了什么叫做人才储备。在外界看来,伊朗可能是一个落后封闭的国家,但实际上,他们拥有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,只是缺乏展示才华的国际舞台。
04 传统市场里的现代智慧
德黑兰的大巴扎是一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传统市场,我原以为这里会是一个落后保守的地方。但一周的观察让我发现,传统和现代在这里完美融合。
巴扎里的商贩们普遍很精明,不仅会说多种语言,还对国际贸易规则了如指掌。我认识的一个地毯商人叫哈桑,他不仅能用英语、阿拉伯语、中文和俄语与客户交流,还熟练使用各种数字支付工具。
"你以为我们还在用现金交易?"哈桑笑着拿出他的手机,"我们现在都用二维码支付,比欧洲很多国家都先进。"
他给我展示了伊朗本土开发的支付APP,功能和中国的支付宝非常相似。更让我惊讶的是,巴扎里的很多商家都开通了网店,通过社交媒体进行营销,甚至有专门的物流配送服务。
哈桑的地毯店虽然看起来传统,但背后有着完整的供应链管理系统。他可以实时查询全国各地的库存情况,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进货策略,甚至还利用数据分析来预测流行趋势。
"我的儿子在大学学的是电子商务,"哈桑自豪地说,"他帮我建立了这套系统。传统生意要想生存,就必须拥抱现代技术。"
更有意思的是,巴扎里的商人们对中国制造情有独钟。不是因为便宜,而是因为质量可靠。哈桑告诉我,中国的丝绸和茶叶在伊朗市场很受欢迎,而伊朗的藏红花和开心果在中国也有很好的销路。
"制裁让我们无法直接和美国、欧洲做生意,"哈桑说,"但这反而让我们和中国、俄罗斯的贸易关系更加紧密。危机有时候也是机会。"
这个传统市场让我明白,伊朗人的商业智慧和适应能力远超我的想象。他们不是被动地承受制裁,而是主动寻找新的发展机会。
05 医院里的温暖细节
在德黑兰的第五周,我因为水土不服去了一趟医院。这次就医经历让我对伊朗的医疗水平和社会保障有了深入了解。
我去的是德黑兰一家公立医院,设施比我想象的要现代化很多。挂号大厅里秩序井然,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显示着各科室的候诊情况,和国内的三甲医院没什么区别。
接诊我的是一个40多岁的女医生,叫玛丽亚姆博士。她毕业于德黑兰医科大学,曾在德国进修过一年。检查过程非常仔细,不仅询问了我的症状,还详细了解了我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作息。
"你是第一次来伊朗吗?"玛丽亚姆博士问道,"很多外国人刚来都会有一些肠胃不适,这很正常。我们的饮食习惯和中国确实有差异。"
她不仅给我开了药,还详细解释了用药方法,甚至画了个图表示一天三次应该怎么分配。更让我意外的是,她还给了我一张饮食建议清单,上面详细列出了哪些食物我应该暂时避免,哪些食物有助于恢复。
缴费时,我发现伊朗的医疗费用非常便宜。整个看病过程包括检查和药物,总共只花了相当于人民币50元左右。护士告诉我,这是因为伊朗实行全民医保,政府承担了大部分医疗费用。
在医院等候的过程中,我观察到一个细节:医院里有专门的女性医疗区域,由女医生和女护士为女性患者提供服务。这不是歧视,而是照顾到了伊朗女性的文化需求。
"我们的医疗体系虽然受到制裁影响,很多先进设备无法进口,"玛丽亚姆博士说,"但我们的医生培训标准很高,医学教育水平在中东地区是领先的。"
她还告诉我,伊朗的器官移植技术在世界上都有一定声誉,每年有很多周边国家的患者来伊朗治疗。这些都是在制裁环境下,伊朗医疗行业自力更生的成果。
这次就医经历让我明白,尽管面临外部压力,伊朗依然在努力维护民生保障,确保普通人能够获得基本的医疗服务。
06 公交车上的社会观察
在德黑兰生活期间,我经常乘坐公交车出行。这个最平民化的交通工具,让我观察到了伊朗社会的很多真实细节。
德黑兰的公交系统比我想象的要发达,不仅有快速公交(BRT),还有普通公交和地铁形成的完整网络。更重要的是,所有公共交通都对女性、老人、残疾人和学生提供票价优惠。
在公交车上,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:虽然有男女分区的规定,但年轻人往往比较灵活,特别是在不太拥挤的时候。而且,男性乘客对女性非常礼貌,总是主动让座,帮助搬运重物。
有一次,一个戴着头巾的年轻母亲带着婴儿上车,车上的男性乘客几乎同时站起来让座。不仅如此,还有人主动帮她抱孩子,有人帮她拿包。这种自发的互助行为让我很感动。
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,公交车司机普遍很有耐心。遇到老人或残疾人上下车时,司机会主动等待,不会催促。有一次,一个盲人乘客下车时走错了方向,司机直接熄火下车,亲自把他送到马路对面。
公交车上的乘客也很有素质。虽然德黑兰的交通拥堵严重,但很少听到乘客抱怨。大家都很安静,有的在看书,有的在听音乐,还有不少人在学习外语。
"我们伊朗人比较重视家庭和社区的概念,"一个经常同路的大学生告诉我,"在公共场所,我们把陌生人也当作大家庭的一员来对待。"
这种社会氛围让我重新思考了什么叫做文明。真正的文明不是高楼大厦或者高科技设备,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爱。
07 重新认识的伊朗
在伊朗生活了两个月,我对这个国家有了完全不同的认识。
伊朗不是外界想象中的那个封闭落后的国家。这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——从古代波斯帝国的辉煌到现代的诗歌传统,从精美的手工艺品到现代的科技创新。
伊朗人也不是外界描述的那样狂热或者仇外。相反,他们热情好客、聪明勤奋,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。特别是年轻一代,他们接受过良好教育,思想开放,积极拥抱现代科技。
最重要的是,伊朗社会有着强烈的韧性和适应能力。面对长期的经济制裁,他们没有选择自暴自弃,而是努力发展本土产业,提高自主创新能力。在教育、医疗、科技等领域,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。
当然,伊朗也面临着很多挑战。经济压力确实存在,年轻人的就业问题比较突出,一些有才华的人选择出国发展。但这些问题并没有击垮伊朗人的精神,反而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团结精神。
伊朗女性的地位也比外界想象的要高得多。虽然在着装上有一定要求,但她们在教育、就业、社会参与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空间。我遇到的很多伊朗女性都是高学历、有事业心的现代女性。
通过这两个月的观察,我发现媒体报道往往只展示了事实的一个侧面。真实的伊朗是复杂的、多元的,不能用简单的标签来定义。
写在最后
离开德黑兰的那天,法蒂玛和阿里来机场送我。法蒂玛已经收到了中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,阿里也在准备开设自己的中伊文化交流公司。
"希望你能告诉更多的中国朋友,伊朗是什么样子的,"法蒂玛说,"我们渴望了解世界,也希望世界了解我们。"
站在机场,看着这个曾经让我忐忑不安的国家,我心中充满了不舍。两个月的时间不长,但足以让我明白,偏见是多么容易形成,又是多么容易被打破。
真正的"真话"不是耸人听闻的爆料,而是去除偏见后的真实观察。而真实的伊朗,远比任何标签化的描述都要丰富和精彩。
旅行Tips:
- 伊朗对中国公民免签,但需要在机场办理落地签
- 德黑兰的地铁系统很发达,推荐购买交通卡
- 当地人对中国人非常友好,不用担心安全问题
- 建议下载离线翻译软件,虽然年轻人英语不错但有时还是需要
- 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,特别是在宗教场所
- 伊朗的网络有限制,但大部分酒店都有解决方案
嘉喜网-嘉喜网官网-股指配资股市有哪些-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