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互联网的普及和算法机制的兴起,正在悄然重塑我们的认知方式,而这种重塑,并非总是朝着理性和进步的方向发展,一种被称为“傻子共振”的现象,正在大规模蔓延,成为当代社会最严重的认知危机之一。
什么是“傻子共振”?
所谓“傻子共振”,是指一群人在一个荒谬或错误的观点下聚集,彼此认同、互相强化,最终形成封闭的认知环境,导致他们无法接受新知、修正偏见,陷入自我封闭的思维牢笼。
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至美国社会学家欧文·戈夫曼(Erving Goffman)于1959年提出的“愚者的共振”理论,强调个体为了获得群体认同,往往会模仿并传播荒诞行为。
随着20世纪70年代“认知封闭”理论的提出,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人类为何容易陷入这种认知陷阱,人们更愿意接受与自己世界观一致的信息,排斥异见,从而不断加固自己的信念。
算法推波助澜,信息茧房加剧分裂
进入21世纪后,尤其是短视频平台崛起以来,“傻子共振”不再只是个别群体的小众现象,而是成为了全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,从QQ空间的谣言满天飞,到2011年福岛核泄漏引发的“抢盐潮”,再到2024年高考期间关于“清华大学得名由来”的离谱传言,这些事件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共同机制:算法助推下的信息闭环。
短视频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的兴趣偏好,精准推送内容,使用户长期沉浸在某一类信息中,久而久之,他们的认知被系统性地塑造,形成了“只相信我想信”的封闭式思维模式。
例如:
关注国际冲突的人,每天刷到的都是战争新闻,误以为世界即将大战。
喜欢二次元文化的用户,则沉浸在动漫与展会的世界里,对现实世界的动荡毫无感知。
这种割裂不仅存在于个体之间,也深刻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情绪结构,当不同群体接收的信息截然不同时,他们之间的对话就变得愈发困难,甚至走向对立和攻击。
小红书上的“姐妹联合”,虎扑上的“兄弟觉醒”,本质上都是算法制造出的“回音室效应”你听到的只有自己愿意听的声音,因此你坚信自己是对的,别人是错的。
过去,互联网曾是思想交锋的自由市场,观点多元、理性辩论是常态,但今天,任何公开表达都可能引来极端攻击。
过去,读者会指出文章中的逻辑漏洞,展开建设性讨论。
如今,评论区充斥着“降智”、“没动脑子”等情绪化攻击,稍有不同意见便遭拉黑举报。
这种极端化的趋势,正是“傻子共振”带来的直接后果,每个人都被困在自己的信息茧房中,缺乏与异见者对话的能力与耐心。
马斯克曾警告:“未来只有特权阶级才能进行数字戒断,80%的底层人,将被绑定在智能手机上”这句话并非危言耸听,在这个时代,我们的手机比我们自己更了解我们想要什么,它通过算法不断投喂我们感兴趣的内容,让我们沉迷其中,丧失判断力和独立思考能力。
淘宝搜索了一件商品,抖音马上推荐相关产品,你在微信朋友圈点赞了一个视频,下一秒就能看到类似内容。
这种无孔不入的数据追踪和推送机制,实质上是一种“数字驯化”过程它让你感到满足,却剥夺了你选择自由的权利。
要打破“傻子共振”的恶性循环,就要减少电子设备依赖,重建深度阅读习惯。
短视频的碎片化信息只会刺激情绪,不会培养思考,与其刷几个小时短视频,不如静下心来读一本纸质书籍。
遇到与自己观点不同的言论时,不要急于反驳,而是尝试理解对方的逻辑起点。真正的智慧不是坚持己见,而是在碰撞中寻找真理。
1%的觉醒来自他人点拨,99%靠的是亲身体验。只有在现实中经历挫折、感受真实世界的复杂性,才能真正跳出认知牢笼。
保持清醒,拒绝被数据圈养
能够读到这里的朋友,已经证明了你们具备一定的阅读耐心和思考能力。这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。在这个大多数人只能接受200字以下信息的时代,愿意花时间深入思考的人,注定是少数。
愿我们都能在这场认知战争中保持清醒,不做算法的奴隶,而做自己思想的主人。唯有如此,才能真正走出“傻子共振”的泥潭,迎来一个更加理性、开放的社会。
嘉喜网-嘉喜网官网-股指配资股市有哪些-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